刘玉娟 护士长 宁夏医科大学总院
2012-4-6
脑卒中的综合预防法
(1)注意控制高血压;
(2)积极防治糖尿病;
(3)戒烟、限酒;
(4)保持情绪平稳;
(5)老年人应防止大便秘结;
(6)每天饮水要充足;
(7)适度增加体力活动;
(8)饮食要清淡;
(9)注意气候变化;
(10)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旱治。
脑卒中二级预防应按病因预防
所谓二级预防,是针对已经有脑卒中症状或已发生卒中后的病人而言,这些人需预防再次发生卒中。此时除了继续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外,还需根据卒中发生的不同原因预防再发。若为出血性卒中则应以控制血压为主。缺血性卒中则需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血药物进行预防。使用的时机应在药物安全性无虑的情况下愈早开始愈好。
首次脑卒中后具有再发的高风险
缺血性卒中患者再次发生卒中的比例比普通人群高9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天内发生中风的风险为8%~12%,1个月内发生卒中的风险为11%~15%,90天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则高达2%。脑卒中发生后一年内,约有15%的人会因再次卒中、心脏病发作而住院或死亡。脑卒中后五年内,每100位患者中有30人会再次卒中,死亡原因多为心肌梗死或缺血性卒中。
再次发生脑卒中的危害
再次卒中发生后,后遗症及肢体残障往往要比第一次严重得多,其中约有25%的人因发生二次卒中而导致死亡。因此,如何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是预防再次发生卒中的重要关键。
脑卒中后患者对血压的管理至关重要
脑卒中无论是初发还是再次发作,高血压都是一种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患者血压水平高于160/100mmHg可使卒中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首次卒中后的患者,不论既往有否高血压史,均需密切监测血压水平。急性期降压治疗应缓慢,以防止由于脑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的脑损伤。但在卒中急性期(2~4周)过后,患者病情稳定时,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最好能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在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基础上,合理选用降压药物并应坚持治疗
如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有助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患者再次发生此类事件的危险,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液中的血小板粘附在一起形成血栓。
脑卒中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每年春秋输两次液会预防脑血管病。单靠短期静点一、二种药物是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的,及时治疗相关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才是预防脑血管病的有效措施。
误区二:中风发病突然,无法预防
在中风发病前往往有许多先兆,比如,中风发病前大多会有一次到多次的短暂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单眼或双眼看不清东西,面部或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不清楚,剧烈头痛等症状,一般发作仅持续几分钟便消失,极易被病人忽略。一旦出现上述先兆,常预示着大中风的来临,须积极到医院求治,不可延误。
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饮食,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积极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戒烟、限酒,保持理想体重,保持乐观心态,可以有效地防止卒中的发生。
误区三:青年人不必担心得中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已经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患中风的危险因素除了高血压、酗酒、吸烟、夜生活过度、高脂肪饮食外,还有代谢异常(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病、心脏疾病、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因素,因此,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查找原发病并治疗乃是青年人远离中风的关键。
误区四:血压正常或偏低者不会得中风
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危险因素。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血管管腔变得狭窄,以及其他因素存在,即使血压正常或偏低也同样会得脑血管病。
误区五:瘦人不会得中风
与胖人相比较,瘦人得中凤的机率相对低一些,但绝对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瘦人也可以患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血脂紊乱等疾病,这些都是引起中风的危险因素。
误区六:血压降得越低越好
血压降得过快过低会使人感到头晕、乏力。高血压病人应将血压控制在低于140/90mmHg,合并糖尿病和肾脏病的病人降压目标以低于130/80 mmHg为宜。但对于合并脑血管狭窄的高血压病人,为保持充足的脑部供血,应将血压维持在相对高一些的水平。脑血管狭窄程度较重时,如果将血压降得过低,会使本来就已处于缺血状态的大脑进一步加重缺血,发生脑梗死。所以对高血压的治疗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将血压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误区七:脑血管狭窄都可以用支架治疗
脑动脉狭窄可显著增加病人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对于严重的血管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但并非所有的脑血管狭窄病人都需要血管内支架治疗。对有症状的轻、中度脑血管狭窄病人应首选正规内科药物治疗,内科治疗无效再考虑血管内支架治疗,因此对支架治疗应持慎重态度。
误区八:不一定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脑血管病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是防治脑血管病的有效药物,它使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死率、复发率显著下降,除非有阿司匹林禁忌症如胃肠道出血和过敏外,一般不用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代替阿司匹林。
误区九:低剂量的阿司匹林能起到预防脑血管病的作用
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剂量为75~150mg/天,需要长期服用。如果每天的治疗剂量低于75mg,对于多数人不能达到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目的,而每日超过150mg,不但不能增大其预防血栓作用,反而会增加其毒副作用。早晨或是晚间服用都可以。
误区十: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吃吃停停
由于担心阿司匹林的毒副作用,有些病人不能坚持服用,这样做是错误的。由于血小板在血循环中的寿命约为7天,随着体内新生血小板的不断诞生,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会逐步恢复,因此只有每天坚持服用有效剂量的阿司匹林,才能抑制新生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
近年来国外的研究显示,脑卒中的存活者如果中断使用阿司匹林,在1个月内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危险将会增加3倍以上,停药一周内更应当引起注意。
误区十一:中风治好后不会再发
中风的特点之一就是容易复发,复发率可达25%。所有中风治好仅仅是临床症状消失,其病理基础——高血压、糖尿病或动脉硬化并没有治好。因此,中风恢复后一定要继续治疗原发病,加强自我保健,并定期复查,警惕和防止复发。
误区十二:血压高时服药、血压正常时就可以停药
很多病人在应用降压药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到正常就立即停药。结果停药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种间断和无规律的治疗不但造成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加重了动脉硬化和对心脏、脑、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正确的服药方法是血压降到目标范围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
谢谢大家!